首页 > 养护用品 > 问答 > 四驱容易翻车吗,四驱车的缺点

四驱容易翻车吗,四驱车的缺点

来源:整理 时间:2025-07-19 23:33:19 编辑:汽车用品保养 手机版

1,四驱车的缺点

油耗和速度
污染环境
是比较容易翻车!比轿车高车好几倍的翻车率!
油耗太高了
优点:善于走山路、泥泞路、沙地、爬陡坡; 缺点:耗油。
油耗比较大,加速也不如两驱动车。

四驱车的缺点

2,有关四驱车的问题

四轮驱动的车有三个差速器~前后驱动桥上的差速器,还有一个中央差速器,这个中央差速器是重点~他是用来减少前后轴转速差的~也是调整驱动力的一个重要元件~
的确像你说的,四驱车有3个差速器,但也是有些错误的 前轴一个,后轴一个,中间一个,这是最早的四驱车差速器布置方式 但这样的布置,就会使单轴遇到比较大的阻力时,使车变回两轮驱动,失去了四驱车设计的初衷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就将中间的那个差速器,变为可控的动力分配装置。通过电子控制,来保证前后轴的驱动力分配 而且可以设置调节前后驱动力分配情况,来保证汽车在不同路面的行驶要求
因为有差速器,不会产生转速不一直的现象,因为四轮都有动力所以抓地力强,在雨天,和雪天比前驱和后驱都安全。在过弯时不易产生前驱的转向不足,和后驱的转向过度问题
因为有差速器,不会产生转速不一直的现象
怎么可能得事,都说是四轮驱动了,那就是一起动得,你自己想想得现象吧.
是尺论有问题

有关四驱车的问题

3,适时四驱和全时四驱

分时四驱分时四驱是一种介于两驱和四驱之间的手动选择的四轮驱动系统。可由驾驶员根据情况接通或者断开分动器来实现两轮驱动或者四轮驱动,是一种很常见的驱动方式。其优点就是这种技术比较成熟,结构也比较简单,成本低,可靠性好,经济性和通过性都比较高。缺点就是对于驾驶员的驾驶技术要求比较高,并且这种分时四驱连接后属于硬轴连接,受限太多,在雨雪、冰面上不宜采用四驱模式,否则会容易造成翻车。适时四驱适时四驱是只有在适当的情况下才会转换四轮驱动,其他情况下仍然是两轮驱动系统。适时四驱较分时四驱先进些,不用人工操作,系统会根据车辆的行驶路况自动切换两驱或者四驱。其优点就是结构比分时四驱更简单,成本更低,并且还有利于降低整车重量;缺点就是由于结构本身的缺陷,传递到后轴的动力比较弱,在安全控制方面比较全时四驱小。 全时四驱全时四驱就是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四轮驱动的形式,并且以固定的形式分配到前后轮。其优点就是操控性强,在过弯极限以及有效驱动力方面有着非常高的表现,在起步加速以及爬坡表现优越;缺点就是结构复杂,成本比较高,并且占用的空间也比较大,另外就是传动效率相对较低,因为一直都是四轮驱动所以油耗比较高。这就是这三种驱动方式以及优缺点,想买这类车型的朋友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到车辆优越的驾驶感。
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举个例子:本田cr-v的四驱版就是适时四驱,什么意思呢?当车辆起步的时候,前轮和后轮的动力比为4/6,,而当车速到达40的时候,前后轮的动力分配为3/7,车速到达60时,前后动力分配为2/8 当测速超过80时,前轮就没有动力了,这个时候也就是为后轮驱动了,这个就是适时四驱,根据车速或者路况进行动力分配,甚至取消前轮动力等等。陆虎发现3为全时四驱,什么意思呢?就是,无论车速多少,前轮都会有动力,只是多少而已,前轮的动力都不会断开。。

适时四驱和全时四驱

4,前置前驱 前置后驱 后置后驱 四轮驱动 的车各有什么优缺点

在讨论各种不同的驱动形式时,首先要明确一下所谓的“驱动形式”主要是指引擎在底盘上的布置,以及其动力如何传递到4个车轮上以带动轿车的。如此说来,目前主要的驱动形式有如下5种:前置后驱(FR)、前置前驱(FF)、后置后驱(RR)、中置后驱(MR)、四轮驱动。通俗地区别就是前轮拉着走,还是后轮推着走,或者是4个轮子一齐连拉带推地前进,不同的驱动形式给司机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说得更加深入一点,前驱车的引擎和驱动部件集中在车辆头部,驱动轮也在两个前轮上,所以在过弯时前部重心因惯性而往前,容易突破前轮的地面附着力,发生转向不足,俗称“推头”。后驱车在车辆重心分配上比前驱车平均,一般可以达到50∶50的最佳比例,所以过弯也更加平顺;但是汽车前轮受转向系统指令已经改变了行驶方向,而后面的驱动轮依然继续保持着向前的惯性,所以容易出现转向过度,俗称“甩尾”。四轮驱动是最平衡的驱动方式,能有效避免转向不足和转向过度等状况,但由于动力被分配到前后轮,会牺牲一部分动力,而且油耗也会大一点。  实际驾驶:优缺点并存  不同的驱动方式在性能表现上可能完全不同,但各有优点与缺点,很难说哪一种驱动方式比其他的方式更好。  前置后驱(FR):引擎前置后轮驱动是最为传统的驱动形式,从汽车发明以来到上世纪6、70年代一直是最主流的驱动布局。其优点是:前后轮各司其职,转向和驱动分开,因此高速稳定性好,车辆爬坡能力强。这种驱动形式的缺点是:由于必须将动力从车首引擎处通过传动轴传递到后车轮,后驱车内部地板中间有一道凸起,影响了车内空间和布置,同时也增加了车辆的重量,多了传动轴环节也增加了动力损耗。所以如今只有大排量豪华轿车如奔驰、宝马的大部分车系沿用前置后驱,而多数中、小型轿车都已不采用这种驱动形式。  特别提醒:不少开惯了前驱车,刚刚开宝马等后驱车的人遇到冬天的雨雪时往往感觉车辆难以控制,拐弯时感到车头摇摆不稳,甚至发生甩尾,而不得不频繁的使用刹车。其实这完全是因为后轮驱动的缘故,只要在起步时慢点抬刹车就行,另外,在车辆转弯时不要给油以免突然失控。  前置前驱(FF):引擎前置前轮驱动的驱动形式是上世纪70年代后才大规模兴起并完善的驱动形式,目前大多数中、小型轿车都采用了这种驱动形式。其优点是:机械结构简单、引擎散热条件好,车内空间大、易布置,减轻了整车重量,比较节约汽油,维修起来也很方便。其缺点是:由于前轮同时承担转向和驱动的工作,高速稳定性较差,上坡时驱动轮易打滑,高速下坡时易翻车。  特别提醒:有些人认为只要是前置后驱车就一定比前置前驱车豪华,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以标致为例,上世纪80年代广州曾经制造过一款中级标致轿车,就是后驱车,后来因为技术老旧被停产。如今国内又有厂家引进标致307,就是当今流行的前置前驱车。  四轮驱动:原本主要用于越野车,如今部分轿车上也采用了四轮驱动。四轮驱动又分为四种模式:全时四驱、兼时四驱、适时四驱和兼时/适时混合四驱。全时四驱在行驶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四轮驱动形式运行,如奥迪著名的quatro系统就是全时四驱。而一般越野车和SUV最常采用的是兼时四驱,即根据路面状况的需要,在两驱和四驱之间切换。适时四驱则由电脑控制在正常路面为两驱,异常路面或驱动轮打滑时变为四驱。兼时/适时四驱则可以根据驾驶者的喜好自由选择。四轮驱动的优点是:动力均衡。缺点是:自重增加,油耗较高,维修保养比较复杂。  后置后驱:一般常见于超级跑车。优点是使车辆的前后重量比接近完美,又兼顾前置后驱车的优点,单是又不会有前置后驱车那样的传动损耗。
1.前轮驱动的前驱车,后轮驱动的后驱车,各有什么优缺点?
前驱转向不足,后驱转向过度,四驱刚好弥补两者的缺点,后置发动机一般只在少数高性能跑车上才有,保时捷911就是一个经典的后置后驱!!
前驱转向不足,后驱转向过度,四驱刚好弥补两者的缺点,后置发动机一般只在少数高性能跑车上才有,保时捷911就是一个经典的后置后驱!!

5,四驱和后轮驱动的轿车在漂移方面有什么不同

漂移的产生的原理归咎到底就是一种:后轮失去大部分(或者全部)抓地力,同时前轮要能保持抓地力(最多只能失去小部分,最好当然是获得额外的抓地力了),这时只要前轮有一定的横向力,车就甩尾,即产生漂移。  令后轮失去抓地力的方法:A1、行驶中使后轮与地面间有负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低);A2、任何情况下使后轮与地面间有正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高);A3、行驶中减小后轮与地面之间的正压力。这三项里面只要满足一项就够。实际上A1、A2都是减小摩擦系数的方法,将它们分开,是因为应用方法不同。  保持前轮抓地力的方法:B1、行驶中不使前轮与地面间有很大的速度差;B2、行驶中不使前轮与地面间正压力减少太多,最好就是可以增大正压力。这两项要同时满足才行。  实际操作里面,拉手刹就一定同时满足A1、B;猛踩刹车,就满足A1、A3、B2,不一定满足B1;功率足够大的后驱车在速度不很高时猛踩油门就可能满足A2、B。  说到最白了,产生漂移的方法有:C1、直路行驶中拉起手刹之后打方向;C2、转弯中拉手刹;C3、直路行驶中猛踩刹车后打方向;C4、转弯中猛踩刹车;C5、功率足够大的后驱车(或前后轮驱动力分配比例趋向于后驱车的四驱车)在速度不很高时猛踩油门并且打方向。  其中C3、C4是利用重量转移(后轮重量转移到前轮上),是最少伤车的方法。C1、C2只用于前驱车和拉力比赛用的四驱车,而且可免则免,除非你不怕弄坏车。  注意C1和C2,C3和C4分开,是因为车的运动路线会有很大的不同。重要说明:漂移过弯和普通过弯一样,都有速度极限,而且漂移过弯的速度极限最多只可能比普通过弯高一点,在硬地上漂移过弯的速度极限比普通过弯还低!千万不要相信《头文字D》里面的漂移过弯可以更快的神话!右图是一个以太高速度漂移的例子。  至于最终能不能甩尾,跟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系数、车的速度、刹车力度、油门大小、前轮角度大小、车重分配、轮距轴距、悬挂软硬等多个因素有关。例如雨天、雪地上行车想甩尾很容易,想不甩尾反而难些;行车速度越高越容易甩尾(所以安全驾驶第一条就是不要开快车哦);打方向快,也容易甩尾(教我驾驶的师傅就叫我打方向盘不要太快哦);轮距轴距越小、车身越高,重量转移越厉害,越容易甩尾(也容易翻车!);前悬挂系统的防倾作用越弱,越容易甩尾。  有人提到多种漂移方式,实际上都在上面五种之内。包括《头文字D》里面描述的先向右拐,再猛向左转的漂移方式。这是一种增加重量转移的方法,例如在他的情况里是为了进一步增加右前轮正压力。为什么这样能进一步增加右前轮压力?去复习一下重量转移啦。而又为什么要增加右前轮压力呢?因为利用C3或C4方式产生漂移时外侧前轮的压力是四个车轮中最大的,扮演最重要的角色,进一步增大它的压力,就可以使车身旋转得更快。  最高级的漂移产生方法  Scandinavian Flick  是一种WRC拉力赛里面用到的特殊动作,也有人称其为Pendulum  Turn。如果我没记错,那是由拉力车手 Carlo Sainz 创始的。  假设将要进入一个比较急的右弯。D1、如果从之前的弯出来后你的位置就在左侧,那么就直行,如果位置不是在左侧,那么不要马上靠向左,而是方向偏左一点行驶。D2、保证车行驶方向稳定、正确,把刹车踩到底,四个车轮很快就被抱死,车就会按原来的方向一直滑下去。D3、在将要进弯的地方,方向盘向右打一定角度。抱死的前轮的导向作用是很小的,车头不会很快向右偏。D4、到了该进弯的地方,迅速放开刹车。这样车头就会猛向右拉,车身旋转速度极快。  前面说的D1、D2是化简了的准备动作,做起来容易得多。完整的准备动作看起来不可思议——要让车身向前滑行的时候车头是指向左的!要产生这样的滑行,方法是先向右打一点方向,再向左打一点方向。因为车的运动从向右变为向左,中间必然有一个向前的时刻,就是在这个时刻马上把刹车踩到底,车身就向前滑了。又因为这个时刻到来时车头的指向一定是向左了,所以就产生了车身向前滑行、车头指向左的动作。附图  这个起始过程只在不足一秒的时间内完成,因为路面是很窄的,不容许大的左右偏移,所以这样的动作是一个危险的高难度动作。注意这里又是一个漂移哦!即是说完整的Scandinavian  Flick是两个漂移的组合。这个完整动作不推荐在现实中尝试!  Scandinavian  Flick在拉力赛里面泥土、砂石、雪地上使用时具有很好的减少转向不足(即是前轮向外滑)的作用。比起普通的方法,这方法有两点优势:一、进弯之前,前轮向右摆了一定角度,那么两个前轮的左前方积聚起更多的泥土砂石或雪,增大了前轮的向右推力;二、进弯前前轮已经摆了一个角度,与进弯时才打方向盘让前轮慢慢摆方向相比较,可更快地产生大的向右推力,这时候车身仍然处于路面最外侧——最理想的进弯位置(还记得out-in-out的过弯路线吗?)。其中第二点优势也适用于硬地上产生甩尾。  Scandinavian Flick作用不但是减小转向不足。进弯之前的抱死车轮的刹车方法还有更高的刹车效率。注意这里说的是泥土、砂石、雪地上的。抱死的车轮可以从路面上刮起泥土、砂石、雪,在车轮前垒起来,可以产生更大的阻力。绝大多数人不能接受抱死车轮的刹车方法,因为这与轿车里提倡使用的ABS(防抱死刹车系统)背道而驰。如果读者不相信抱死车轮也有好处,或者只相信泥土、砂石的作用而不相信雪也有这个作用的话,我也没有办法,我不会再给解释的。  因为拉力赛车的一些动作里面(就例如Scandinavian Flick)要求车轮能抱死,而且能迅速抱死,所以拉力赛车绝对不装ABS,而且刹车碟的直径是加大的,刹车的最大力度比公路版本大很多。  但这样的刹车方法只有赛车高手才会使用。因为抱死的车轮在硬地上几乎没有导向作用,在松散路面上的导向作用也很小,所以车身重心的运动方向将从起始的时刻大致保持到放开刹车的时刻,而且滑动过程中还有车身旋转的可能。这刹车动作起始前的准备、何时放开刹车、放开刹车时前轮的方向都极为重要,过程中也需要好的控制。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ABS是救命草。刹车技术无论在什么赛车中都占有极重要地位,也是很难精通的。(可以说,只开装有ABS的车的司机是不懂刹车的)  如果是用手刹产生漂移的,那么当车旋转到你所希望的角度后,就应该放开手刹了。  漂移的中途的任务就是要调整车身姿势。因为路面凹凸、路线弯曲程度、汽车的过弯特性等因素是会经常变化的。所以车手经常要控制方向盘、油门、刹车、甚至离合器(不推荐),以让汽车按照车手所希望的路线行驶。  先说明一点原理:要让车轮滑动距离长,就应尽量减小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力;要让车轮少滑动,就应尽量增大摩擦力。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前面说过,一个是让车轮太快或太慢地转动,一个是减小车轮与地面间正压力;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就是相反了。  其中,让车轮太慢转动的方法即是踩脚刹或者拉手刹了(再强调一次:脚刹是作用于四个车轮,手刹是作用于后轮的。不管是否有手刹作用于其他车轮的车,我所知道的有手刹的赛车全都是我所说的情况)踩脚刹:四个车轮都会减速,最终是前轮失去较多摩擦力还是后轮失去较多摩擦力不能一概而论。拉手刹:前轮不会失去摩擦力而后轮就失去大量摩擦力,所以就容易产生转向过度了。因为无论脚刹、手刹都有减速的作用,所以车很快就会停止侧滑。  而如果想车轮长距离侧滑,唯一的方法就是让驱动轮高速空转,必须要装有LSD的、功率足够大的车才可以这样做。为什么要有LSD呢?因为车漂移时车身会倾斜,外侧车轮对地面的压力大,内侧的车轮压力小(如左图)。没有LSD的车会出现内侧驱动轮空转,外侧驱动轮转得很慢的情况。这个转得慢的车轮与地面间摩擦力大,车的侧滑就会很快停止。而且,这过程中不能切断驱动轮的动力,即是不许使离合器分离,不许变档。  车分为前驱、后驱、四驱,没有驱动力的车轮是不可能高速空转的。那么前驱车的后轮就不能做长距离的侧滑,如果驱动轮(即是前轮)高速空转,侧滑比后轮多,漂移角度就减小,所以前驱车是不能做长距离漂移的。四驱的车很显然是可以的。后驱车呢?后驱车前轮没有驱动力,但前轮可以向车身滑动的方向摆一个角度,所以后驱车也可以作长距离漂移。  侧滑距离与侧滑开始前的速度有关,通常会越滑越慢,最后还是停下来,但如果场地允许、控制得好,理论上可以做无限长的侧滑。因为打滑的车轮仍有一定的加速所用,而侧滑的轮胎也受到地面的阻力,当这两个作用平衡时,车的速度就不会降低了。例如  Doughnut(原地转圈)就是无限长漂移中的一种,当然也可以做出转弯半径较大的无限长漂移。  上面说的都是控制驱动轮侧滑长度的方法。知道这些原理之后,再说调整车身姿势用到的方法:  E1、控制前轮的角度,不能太大或太小,特别是对于后驱车(1/2/3);  E2、调节油门、刹车,令车有加速或减速的趋势,就产生重量转移,通过重量转移控制车头向外滑更多还是车尾向外滑更多;  E3、利用手刹再次产生转向过度。  注意E2中,后驱车(或动力分配比趋向于后驱的四驱车)加油所产生的效果不一定是加速,如果加油太猛,就有可能因为后轮转速太高而减小摩擦力,车尾向外滑得更多。  驾驶后驱车时,E1与E2的配合是一门极高的技术,请下载一赛车片断,里面是F1车手Giancarlo  Fisichella在2000年比利时站排位赛时发生的事故。仔细观看(当时是雨天)可以看到他的赛车出弯时车尾向左甩出,然后车突然向左撞出赛道。为什么车尾向左甩出后车不是撞向右呢?这是因为车手向左打了方向盘,并且放开油门,重量转移到前轮上,增大了抓地力的前轮很快地把车头拉向左。看过这个之后就应该知道,如果想安全驾驶,就不要开快车,还有方向盘和油门的控制应该慢,尤其是在路面湿滑的时候,不然,无论驾驶技术多好,都有危险。  最大漂移角度  最大漂移角度——在漂移中途,车头指向与车身运动方向之间夹角如果大于这个角度,就必须要停车(不停的话就撞出去)。注意不包括漂移产生时。  对后轮驱动车来说,因为前轮没有驱动力,不能产生高速空转向外滑,只是靠地面对前轮的侧向力控制车头运动。所以车头指向与车身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最多只能和前轮最大摆角相等(不同的车前轮摆角不同,一般轿车的前轮摆角可以有30度左右),再大一点的话,除了停车再起步之外就没有任何方法恢复正确行驶。注意平常人提到的“大角度漂移”不是指车头指向与车身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而是下图深蓝色标志出的角度,弯越急,显得角度越大。  这里看一个失败的例子(1/2)和一个成功的例子(1/2/3)。另外下载一段经典拉力车Lancia  Stratos(后驱车)的影片,看看漂移角度的控制,以及角度太大后车手采取怎样的措施。  后驱车也有前轮抓地力不够、转向不足的情况(1/2/3)。在这样的情况下,车头指向与车身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同样不能超越最大漂移角度,否则也必须停车才能恢复正常行驶。  前驱车因为可以保持后轮的抓地力而加大油门让前轮向外滑,所以前驱车的最大漂移角度很大,可以接近90度。  四驱车因为前后轮都可以高速空转,加油时有前轮向外滑得更多的可能性(为什么?因为加油时重量转移到后轮,前轮与地面间摩擦力小)再加上前轮可以向外摆,那么四驱车的最大漂移角度就比后驱车大。  比较三种驱动形式的车,前驱车是最容易驾驶、最安全的。
文章TAG:四驱容易翻车四驱车四驱容易翻车吗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

养护用品排行榜推荐